解题“京津冀一体化”加强顶层设计 推动协同发展
浏览 9422
2015-05-21 10:42:24
4月30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》。会议指出,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,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、生态环境保护、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。习近平指出,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,要“加强顶层设计,加强系统谋划,加强体制机制创新。”随着规划纲要的出台,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终于浮出水面,“协同发展”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核心主题,为破解地区经济发展差距、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、资源环境制约等难题提供“钥匙”。
加强协同发展,打破“一亩三分地”思维
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
会议指出,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。”而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,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,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,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,促进区域协调发展,形成新增长极。同时,推动这一国家战略“要坚持协同发展、重点突破、深化改革、有序推进。”
疏解非首都功能,强化核心功能
打好产业大挪移的“当头炮”
“非首都功能”主要有两大类。首先,从经济角度考虑,一些相对低端、低效益、低附加值、低辐射的经济部门;其次,区位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公共部门。而疏解去向,除了河北、天津等周边区域,还包括从市区疏解至郊区。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,应当在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,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,着力调整政府机构自身或政府举办之公共事业的区位。
事实上,三地的产业发展由于历史和政治方面的原因,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差异,并且这种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。同时,三地之间的差异性为京津冀地区提供了一个互补发展的机会。京津冀产业版图正在重构——北京“转”、天津“立”、河北“补”。北京:不再摊大饼,必须腾笼换鸟,构筑“高精尖”产业体系;天津:协同上下功夫,错位上做文章,发力做实“北方经济中心”;河北:纵使伤筋动骨也要脱胎换骨,打响压减过剩产能攻坚战,渴盼借力京津绿色崛起。
坚持协同发展,调控人口规模
环保、交通、要素市场“一体化”破题
去年2月26日,习近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指出,“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,促进城市分工协作,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,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。”“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,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,加快构建快速、便捷、高效、安全、大容量、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。”“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,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、技术、产权、人才、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,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。”
本次会议再次强调,“要严控增量、疏解存量、疏堵结合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。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、生态环境保护、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。”同时,“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,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,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。要抓紧开展试点示范,打造若干先行先试平台。”
环保、交通和产业升级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重点领域,因此要单出三个一体化细则。需要“先行”的是两个领域,即环保和交通。“没有交通一体化,没有环保一体化,就没有京津冀一体化。”产业升级转移则是重点领域。
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》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寻求发展来解决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,同时也通过环境的约束性为发展打下基础。如通过产业转移、加大投入、生态补偿等实现区域协同发展,令京津冀区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层级。